Sasaki X 时代建筑 | 反思校园的未来
Editor's Note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时代建筑 Author 丹尼斯· 派普斯等
本期主题文章简介
当代大学的发展正在经历一场由多方面因素引发的深刻变革,这些因素包括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习方式与知识传播模式的改变,研究机构与学科发展的变化,校园生活与社交空间的变化,等等。大学的变革也同时影响着校园空间的发展,本期主题聚焦于当代大学校园空间,这一主题涉及广泛的跨学科研究和丰富的设计话题。
江立敏等人结合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考察研究,按宏观—微观、公共—私密、实体—虚拟的逻辑关系,提出校园空间进化的四个维度——城市空间、群落空间、个体空间和虚拟空间,尝试建构一种面向未来的大学校园空间整体观。杨一秀等人通过研究世界一流大学校园历史建成环境的再生案例,提出以“评估—执行—后评估”为循环的动态规划策略,论述了整体、共享、复合的系统化再生原则,以及绿色可持续再生策略在校园历史环境中的应用。丹尼斯·派普斯等人通过Sasaki在美国、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实践案例详细阐述了后疫情时代校园发展的未来趋势,指出设计者必须在不同尺度和层面实践弹性设计,与教育者合作,共同创造21世纪灵活多变的“生—学—研”培养模式。邓巧明等人基于现有的人与人偶遇交流从而激发科研合作创新的相关研究,提出人与科研信息的偶遇在促成科研人员彼此了解、交流进而合作方面的重要性,校园空间结构与布局对这种偶遇具有重要影响。罗伯特·西姆哈对比了不同社会角色影响下的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两种校园空间模式,认为大学校园的空间形态应当反映办学宗旨和组织结构,并为其时代使命服务。在王志磊对张永和的访谈中,张永和阐述了对本体建筑学、超越专业的建筑学、建筑育人的深刻思考,并介绍了由此思考而创作的非常建筑事务所的最新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规划与建筑设计。
主编:支文军教授
反思校园的未来
Rethinking the Future of Campus
[美]丹尼斯· 派普斯 [美]罗米尔·谢思 [美]张韬 著 苏杭 译 [美]张韬 校
Dennis PIEPRZ, Romil SHETH, Tao ZHANG , Translated by SU Hang, Proofread by Tao ZHANG
在线阅读
1 导言
自互联网在20世纪90年代普及以来,就存在着一种熟悉的说法——未来的教育方式将截然不同。今天,我们深入数字革命,面对新冠疫情对全球教育的影响,讨论的焦点仍关乎未来:未来几年会发生什么?下一项重大技术突破是什么?在摆脱了能影响这一代人的全球疾病危机之后,教育将如何发展?
预测未来不足为奇,憧憬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对任何讨论来说都至关重要,但是以此为据的具体投入常常会错失良机或者导致过早被淘汰。当下以创新求发展的学校与其依赖预测详尽的未来,不如恪守一个准则:变化不可避免。要帮助学生为毕业后的生活做好准备,最好的办法就是教会他们如何把握机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正契合了这些有远见的学校的使命和精神,教会学生们如何学习,将来他们就会自己去寻找未来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新冠疫情后,混合学习与点对点学习的优点经过整合,将有机会使数字化学习与经验性学习的结合上升到新的高度。采用新一代技术将创造一个开放、易于使用且有影响力的学习环境,还可以利用技术进步,在国家和全球范围内连接和传播多所大学和平台的知识。总而言之,我们需要一种全面发展的方法,称之为“4C”能力:批判思考、交流沟通、合作、创新(critical thinking、 communication、 collaboration and creativity)。这种方法对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植根于人本主义世界观并推崇跨学科学习和协作的杰出专业人才至关重要,能让未来的学生游刃有余地发展并助力推动下一次工业革命。
2 灵活、跨学科的校园
学校怎样打造校园,才能应对不可预期的变化,让具有自主性和创业精神的学生有伸展之地?关键在于灵活性与合作性。要建立一个具有创新性的21世纪校园,就必须在规划阶段打破传统壁垒,支持课堂内外的跨学科教学。高校校园规划需要接受规划是一个灵活多变、不断进化的理念,打造适应未来需求的校园结构。我们的规划实践和建成经验,证明了校园是一个动态的实体,它能够适应并改变几代使用者的需求。如果整体规划是静态的,其物理基础和结构常常难以改变,这将导致校园需要多次经历耗时、高成本和颠覆性的改变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要求。
2.1 何谓21世纪的学生?
墨西哥最大的私立大学蒙特雷科技大学最近启动了一项名为“TEC21”的雄心勃勃的新型教育计划,重新梳理了教学和学习方法对整个大学系统的影响。这一项目反映了社会对高校教育需求的变化和趋势,影响着大学录取的学生类型、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未来在数字时代他们如何成为充满竞争力的专业人才。Sasaki将此计划落实为可实施的空间使用策略。
TEC21计划致力于建立一种教学体系来培养具有深厚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世界观,并对跨学科合作有强烈兴趣的优秀专业人才。这种模式的核心是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方法,专注结合多学科挑战的教学,以检测新知识和与学生协同合作的能力。教师的角色也从单纯的教学转变为对学生和教学结构的设计、指导和持续的评估。TEC21计划旨在培养跨专业的人才,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同于传统的线性教学模式——学生在设计自己的课程方案时有很大的灵活性。这一模式也鼓励并促使蒙特雷科技大学院校系统内不同大学的学生根据兴趣选择跨院校课程。
蒙特雷科技大学奎雷塔罗分校的规划框架对TEC21计划的应用进行了测试,其有意识地打破现有学术部门和学院的壁垒,突破传统的院系归属局限,并根据各学科的合作关系为逻辑进行重组。在新的教学模式里所有的建筑都为跨专业共享的平台,而非隶属于任何单一院系。为了给同行和老师提供合作的机会,课程的安排也重新调整,为合作和即兴的思想碰撞创造机会。多学科和跨院系合作既是一个重要的空间结构指导元素,同时也为学生与相关行业及周边社区的合作和参与拓宽了空间。
这一新的学习方法并非TEC21计划所独有,也并非源自墨西哥。纵观全球,众多教育机构都意识到多学科及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学习的益处。实践该教育模式需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进行校园规划、景观和建筑设计。
新的TEC21教育模式帮助学生为当下的经济和文化做准备
墨西哥蒙特雷科技大学所有建筑都作为共享空间资源,不隶属于单一学院或部门
2.2 打破壁垒
与蒙特雷科技大学一样,新加坡理工和设计大学(SUTD)在工程、产品开发、建筑和可持续设计以及信息系统技术等领域,开创了整合科技和设计教育的一种大胆全新的教学体系,旨在促进在关键行业的合作、教学与研究,使学生融入全球知识经济。
新加坡理工和设计大学在其网站上表示,“21世纪以来,我们面临着社会老龄化、快速城市化、网络安全、全球变暖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复杂问题。因此,SUTD拨出了数百万美元的预算,在航空、城市和医疗保健这三个关键经济领域加强我们下一阶段的增长,由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能力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支持。此外,我们会与业界合作,开发一整套多学科的课程,以加强SUTD的教育和科研,让我们的毕业生为将来的经济做好准备,支持国家的发展重点。”学校打破传统的专业局限,构建了一个以四个核心领域为支撑的教学体系,分别为:工程系统与系统设计、工程与产品设计、建筑与可持续设计、信息工程与设计。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与新加坡理工和设计大学合作办公室总监约翰 ·布里森(John Brisson)表示,课程结构强调跨学科,而且以项目实践为基础。学生在毕业前至少需要完成20个项目。
为了更好地促进新加坡理工和设计大学这个创新教学模式,Sasaki与麻省理工学院、新加坡理工和设计大学以及新加坡教育部的代表密切合作,围绕新加坡理工和设计大学的创新课程提出了一份大胆和具有前瞻性的校园总体设计方案。东西向主轴线上的步行大道和校园步道网络相互交织连接一系列多功能建筑。主轴两侧展示了跨学科、以合作为宗旨以及多功能、相互关联的学术建筑,并以国际设计中心作为重要节点。这条轴线为新加坡理工和设计大学提供了校园的主要开放界面,与周围的环境相呼应,并为未来发展预留了空间。在混合功能的区域,设计整合了学生的生活设施、宿舍和活动空间,并通过一系列公共空间和步行系统进行连接。可持续设计策略将高效的建筑系统、绿色屋顶、步行和交通路网、雨洪管理系统充分整合。最终建成的校园具有鲜明的特色,并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显示了大学对创造沉浸式学习环境和支持学生自主发展的雄心。新建的学校占地22 hm²,能容纳7 000名学生。
由于新加坡理工和设计大学的校园被设想成是开放通透的,因此设计过程中融合了大量的公众参与。该计划的目标是将校园建设成为一股推动新加坡东部经济和城市活力的力量,并最终形成强大的校园与城市关系,使其与新加坡中央商业区紧密相连。校园的路网和步道系统很好地与樟宜商业公园和博览中心对接,并在需要时能很便捷地为后者提供举办大型活动的外溢空间。预期完成后,校园与樟宜商业园区的连接将不仅仅局限于空间的连接,更能推动相关产业的合作与创新。
左图: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的四大学术支柱遍布整个校园,促进学科间的相互交流。
中图:新加坡科技与设计大学的总体规划强调校园与周边社区的联系。
右图:步行桥和中庭是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内部,一系列步行桥和地下停车场的入口连接了建筑。户外生活-学习主轴通过一系列台地和连廊在不同层面将建筑串联(照片中的建筑物由UN Studio设计。照片来自丹尼斯·派普斯)。
2.3 印度的新型校园
阿南特国立大学(Anant National University)的总体规划旨在实现其重新定义印度的设计教育的愿景。规划为此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式,强调包括多学科学习、动手制作和实验的文化,以及发展21世纪的技能,例如批判性思维、领导能力、团队合作、参与和沟通等。规划的灵活结构体现了这所印度首个全住校设计院校的实现过程。同时,它以专注学生的整体发展、成为“净零碳排放”校园、融合无障碍设计和打破院系壁垒共享教学楼的公共设施为特色。
阿南特国立大学的课程设置需要弹性的规划空间才能实现,还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需要。规划中所有学术研究和教学建筑都很能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和文化。21世纪的教学理念鼓励新的思考和合作方式,不再以固定的学科院系为限制,建筑被重新定位为共享教学、学习和研究环境。教职员工办公室整合于其中。制作中心、展示空间和展览厅紧密围绕着学术核心展开,在策略性节点积极推动体验式学习、实验和动手制作的校园氛围。
在总体规划伊始对校园现有建筑进行改造的必要性显而易见。尽管该建筑建成不久,但被冷落的中心庭院、隐藏在幽暗逼仄的走廊外的一排设计教室和一个缺乏足够配套设施的模型工作坊无法满足新的教学要求。
为了确保在改造过程中维持建筑的开放和运营,必须灵活和创造性地实施建设,即以非传统的设计方案,采用一系列低成本的方法和可持续的策略,包括:(1)利用所处城市炎热干燥的气候,引入遮阳体系,在低层开辟通风口,引导对流通风,并结合植物和色彩,将原本简陋、被冷落的中庭转变为建筑的中心焦点;(2)开发一个简单的模块式遮阳结构系统,模块可以快速制作和组装,结合使用当地拆船厂翻新木材的木质平台,创造一个友好和温馨的空间;(3)策略性地运用色彩,为空间注入活力和生机,提高空间的标志性并设计导视系统;(4)对建筑物进行详细的结构分析以指导策略性地拆除大面积墙体,重新打开之前被阻断和遮蔽的学习空间;(5)了解学生和教师的空间使用模式,并利用模型实时测试建筑改造方案;(6)探索将自然光引入工作室、制作中心和黏土模型室的策略;(7)以该建筑作为研究和设计的实验室。经过多次修改调整,整个项目在9个月内完成。
转型后的阿南特国立大学新教职工招聘和学生招生人数都明显增加,新项目不断涌现,校园文化生机勃勃。现在,学生可以在新的制作中心和黏土工作室获得先进的测试和制造设备,以促进实现设计理念和营造动手设计的学习文化。曾经僻静冷清的建筑如今成为活跃频繁的学生活动聚集地。
先前被忽视的庭院变成了一个模型测试中心。现在,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先进的测试和制作设备来促进设计理念和动手能力。
遮阳装置、户外家具、植栽、移动白板,以及再生木平台,将冷落的中庭变成多功能的社交中心,为评图、社交、协作和展览提供空间。
遮阳装置、户外家具、植栽、移动白板,以及再生木平台,将冷落的中庭变成多功能的社交中心,为评图、社交、协作和展览提供空
3 弹性灵活的建筑
近十年来,灵活性及弹性一直是校园规划和设计的指导原则,但考虑到生活学习一体化教育的多面性,校园需要加倍强调灵活的空间策略。弹性空间可以在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学校的教学理念。
3.1 帮助学生适应大学和未来
无论学校理念如何,灵活的跨学科空间都有助于帮助学生打破学科局限,并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为学习工作带来新的视角。中学阶段的教学理念已从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课和讨论,扩展到更多的学习模式。这种转变与学生进入社会后的要求有关:现代的工作和大学注重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正如上文提到的高校的转变,远瞻性的中学也未雨绸缪,积极创造能应对未来需求的教学环境。制作中心就是其中的重要一步。通过提供木工坊、三维打印机、激光切割机和虚拟现实实验室,制作中心激发学生对制造技术的探讨,并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心态。
劳伦斯维尔中学(Lawrenceville School)位于新泽西州,是一所独立的大学预备寄宿学校,招收9~12年级的学生,注重讨论式的学习。该校最近成立的格拉斯艺术与设计中心(Gruss Center for Art and Design)是一所面向21世纪的学习中心,建立在传统的哈克尼斯(Harkness)圆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在全美各地的校园里,哈克尼斯圆桌学习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代表着以开放性对话和向同伴学习为定义的独立教育。以哈克尼斯圆桌为中心,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用合作和平等共享的声音解决问题。制作中心可以帮助消除讨论和实践之间的脱离状态。
“动手会改变我们理解学习过程的方式”,Sasaki 负责该项目的资深设计师马塔·古埃尔-帕斯特莱恩(Marta Guerra-Pastrian)说,“当你动手制作一个物体时,你意识到你可以给这个世界做出一些改变。”将动手纳入学习过程赋予了哈克尼斯方法物理性,通过循序渐进的设计过程,让学习制作材料的过程产生新的意义。
参与这种方式的学习会激发学生的心态变化。在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里,学校认识到成绩优异只是全面发展的一部分——好学心态和积极主动的态度对于大学内外的成功更不可或缺。劳伦斯维尔中学的校长斯蒂芬·S·默里(Stephen S. Murray)对此表示赞同并在该项目的网站上表示,“我们的学生毕业后会走进一个没有简单解决方案的世界;他们必须掌握一系列的智力和实践技能。”在制作中心将设计想法付诸实践,有助于验证解决问题的策略,激发学生的信心,并以当今职业要求的成长思维和企业家精神来培养他们。
除了制作空间外,一个185 m²的“弹性空间”悬挑在主楼梯之上,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进行划分。既可以作为100人演讲厅的大空间使用,也可以切分为12名学生为一组的多个工作室。可移动分区设施、智能屏幕、存储区域、活动桌椅都可以灵活排布,供师生根据需要自主地调整空间。
劳伦斯维尔中学和Sasaki设计团队都认为:保持弹性空间在功能上的不确定性非常重要。弹性空间被设计成一个激发好奇心的展示厅,这个概念起源于德国,用来展示大量有趣的作品和物件。随着时间的积累,学生的作品将摆满陈列架、家具和储藏室。
左图:劳伦斯维尔中学格拉斯艺术设计中心衔接博物馆和学校视觉艺术工作室。制作中心在底层,实验室通过论坛阶梯连接地下室。灵活空间则“悬浮”在大厅的上方。
右图:如今,教育模式的转变通过鼓励项目制学习以促进跨学科教学。该项目的目的是培养动手实践文化,让大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亲自动手创作实现对世界的影响。
3.2 未来的象征
在墨西哥蒙特雷科技大学,Sasaki同样也探索了弹性空间如何与校园框架的整体灵活性一致。拉卡丽塔馆(La Carreta Pavilion)坐落在校园最有历史和地标性的核心,是学生、教师和广泛社区交流、合作及分享看法的场所。展馆位于林荫葱郁的校园中心绿地,是一个高度灵活、开放、通透、结构简约、四面都可进入的空间。钢构和玻璃外立面由一系列可折叠门组成,可以无缝开启和收缩,以适应不同尺度的组合空间:从50个人的非正式和自由空间到450个人的媒体密集型正式报告厅。展馆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促进蒙特雷大学体系的教学理念转换,使之成为应对挑战的课程设置,以支持上文提到的TEC21计划所倡导的新模式。拉卡丽塔馆作为一个展示和鼓励校园中研究、发明、竞争和合作的空间,被校领导们誉为未来TEC21校园的象征。
墨西哥蒙特雷科技大学展馆吸引学生和游客到具有象征意义和历史意义的校园核心地带
左图:展馆位处林荫之中,作为一个灵活、开放、通透、结构简约的建筑,让人们可以从各个方向步入。
右图:展馆是一个重要的展示和交流空间,促进校园内广泛的研究、创新、竞争和合作。
4 整合科技
这次全球新冠疫情已经证明,远程混合学习将会持续下去。在见证了远程教育的成功之处后,未来的校园将何去何从?下文将探讨科技影响未来校园生活的不同方式。
未来的校园将植根于最先进且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安全保障的数字科技,推动21世纪的学习、研究和试验。在未来的校园中,我们展望校园范围的物联网将整合成一个虚拟的教学、学习、知识传播、运营、维护和资源管理平台,作为空间与服务的“数字镜像”。通过开发具有韧性的数字基础设施系统,利用基于云的平台和数据可视化,增强校园导视和无障碍性,将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虚拟现实、远程呈现和数字表现技术将创造一个全球门户,使未来的校园能够走在传播知识、参与全球对话和展示工作成果的前沿。
各种科技将创建完全浸入式模拟环境、非浸入式计算机模拟环境以及混合物理和数字空间,以便为试验和不断更新创造一个低资源消耗的安全区。作为整个数字网络的一部分,学校将探索整合5G网络,将扩增实境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教学和研究,以及采用可穿戴设备,同时还将致力于发展校园工作坊,使之成为结合数字与现实的强有力的实现途径。将科技融入校园生活和学习环境也是确保校园空间动态灵活的重要因素。
尽管这些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并已在某些前瞻性大学得到采用,但最广泛的技术整合仍在课堂之内,以确保教育服务的顺利提供。近十年来,面对面教学和在线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学习已在许多校园中呈上升趋势。新冠疫情致使很多学校在2020年大幅度减少面对面教学,甚至在疫情期间关闭校园。混合学习因此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和普及。
混合学习有很多益处,包括降低教育普及化的潜在成本。有些学校甚至把校园作为传播中心,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知识,释放了前所未有的教育潜能,让面对面的教学时代所无法触及的更广泛受众获得教育机会。虽然混合学习只会越来越普及,但我们仍认为在线学习永远无法完全取代面对面的学习。特别是从面对面交流中能受益的合作学习更是如此,例如实验室研究或音乐和表演合作。此外,值得强调的是,在课堂之外的面对面人际交流也是学生人生经验里宝贵的部分。
5 户外空间的价值
Sasaki一直将室外空间视为校园的一个有机衔接介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美国本土特色的景观中,校园内的中央绿地和蜿蜒的步道,一直被视为丰富校园体验的重要部分。经常发生在户外环境中随机而自然的人与人的互动对校园体验尤其重要。新冠疫情让全世界的人都意识到灵活户外空间的必要性。从更长远来看,校园里的灵活开放空间营造了生活—学习一体化的重要成长环境。
5.1 信阳学院校园的全新生活体验
今天中国绝大多数重要高校仍以公立大学为主,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多推崇庄严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规划与建筑。但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版图正在迅速发展,为民办大学和中外联合办学的国际高校创造了机会,为满足中国日益活跃的社会需求构建更加多样化的教育体系。基思·布拉泽(Keith Bradsher)在《纽约时报》的文章《下一个中国制造之势:高校毕业生》里写道,“中国希望通过培养受过更广泛教育的人口,像是欧美多才能劳动力,来推动发展——正如中国在过去十几年中建立了国家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网一样,它也建成了充满现代化教室、宿舍、图书馆和行政大楼的许多大学校园”。高等教育这一快速增长的领域为新的校园规划及其所推动的社会生活理念创造了机遇。
中国信阳学院新校区的规划致力于推行这所民办高校争创21世纪文理学院的教育使命,强调以互动和体验式学习为核心。规划以对场地特点、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的广泛研究为基础,并与利益相关方进行一系列互动工作营为高度合作和循序渐进的规划过程提供指导。信阳学院致力于通过各种具有环保意识的发展策略,培养尊重学习、生活、生态有机一体的文化。这些策略包括保护丘陵林地生境,改善校园所处流域的季节性溪流和湿地等。
秀美的丘陵起伏地形奠定了校园的基础,并作为主要景观资源整合了雨洪管理系统、自然栖息地、户外学习和休闲空间。从特色乡土景观中汲取灵感,校园提供了一系列丰富的户外空间,从整齐划一的中央绿地到多种自然景观,甚至包括一个茶园,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美学、管理流程和生态考虑。物种多样性既确保在全年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资源,也考虑到学生户外活动空间的季节特色和趣味性。不同层级的步道系统串联了整个校园,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运动、休闲和聚会的空间。学术组团和生活区的密切联系促进了生活学习一体化社区的形成,增强校园核心的活力。所有建筑和主要校园节点地都在步行5 mins范围以内,机动车道和停车场位于校园边缘,使校园成为一个以步行为主导的环境。校园内的学术和社交生活呈现的是一个有机整合的室内外聚集空间与庭院系统,它通过互动节点、咖啡馆、公共学习区和休闲设施的连接,以支持整个校园的非正式学习和社交。
校园内的建筑利用丰富的自然环境,在不同方向享有独特的景致,营造令人难忘的景观到达体验。开放空间内丰富的活动内容将打破室内外学习的界限。利用信阳所处的温带气候,建筑通过自然通风和在建筑南侧和西侧种植落叶乔木,减少夏季的眩光及最大化冬季自然光采暖,减少了校园的能耗。另外,还将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太阳能热水系统结合,用于食堂和淋浴设施。场地堆肥和整体垃圾管理有助于减少校园垃圾的产生,将厨余垃圾降解为富含营养物的有机肥,从而有利于校园景观的维护。基地原有的有机表土也在施工期间进行了堆放储存,通过有效分期建设策略以减少施工中对校园土壤的破坏和夯压影响。
信阳学院南湾新校区地形的山脊和谷地成为校园空间构架的主要线索,并提供融入了生态的丰富景观资源
信阳学院致力于推进以合作与体验式学习方式为重点的21世纪教育使命
荷花池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景观节点,同时还提供包括对附近运动场地表径流过滤收集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
5.2 社区集会场所
除生活组团的空间外,步道轴线和连廊也有连接校园生活学习一体化环境的巨大潜力。纽约州的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 in New York)的霍恩氏廊道(Einhorn Family Walk)不仅串联了校园的主要节点,还提供了社交聚会的场所。霍恩氏廊道自建成以来,已成为学生团体举办活动、学生和教授在课后攀谈和午餐的场所。这个多功能空间为不同尺度的交流合作和个人静谧休憩都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2020年10月,建筑系新生以一个独特的艺术项目,展示了这个空间的另一重功能——公共艺术舞台。课堂上,学生们一起合作了两幅巨大画作。分头工作的学生直到把所有部分拼贴在一起后才知道他们画的是什么。校园内的其他地方都可以看到这两幅巨大画作的主题:2020年辞世的两名美国英雄人物——美国最高法院法官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erg)和众议院代表及民权活动人士约翰·路易斯(John Lewis)。“这个项目为我启发了一种新的思考协同合作的方式。看到最终作品的呈现代表了美国如此重要的历史时刻也给我很大的震撼。”班上的一名学生贝拉·克拉格(Bella Klug)说:“当我凝视这两幅作品,我感觉正在参与到远远大于这个艺术项目本身的宏大责任之中。这是一个非常让人敬畏的体验。”
霍恩氏廊道为这个艺术项目提供了理想的环境:来自校园各处的学生都有机会看到这个作品,或者在上学的路上偶然发现它。重要的是,在疫情期间室内聚会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这个户外场地给了学生一个安全地点。霍恩氏廊道的设计理念与雪城大学最悠久和推崇的空间精神完美契合。不管是新还是旧,这一市民开放空间都能把人们聚到一起分享体验。
美国雪城大学新的景观大道成为校园连接和休憩的枢纽。公众艺术给了学生和老师们相聚的机会,向对他们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致敬。照片来自Wang Zicheng, Liu Tianche 和美国雪城大学建筑学院的学生们
5.3 学生有改变校园空间的自主权
当考虑如何改善住校生活体验时,景观的作用至关重要。新罕布什尔州的美国常春藤盟校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的宿舍大都建于1920年到1950年间,已经无法满足21世纪学生的各种生活需要。针对这种情况,Sasaki设计了两个实验宿舍来测试不同的功能设置和深入了解学生对校园住宿的诉求。
达特茅斯学院实验宿舍加强了校园社区感,促进学生友谊的延续,并通过非正式交流加强了深度参与。这类学生互动对一个学生的教育来说,与跟正式的课堂或研讨会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多位学生评价这些新的弹性建筑提供了之前欠缺的空间。这类建筑给人一种“起居室”的感觉,它比图书馆更随意,比餐厅更亲密,比传统宿舍更具有社交性。开放的室内空间直接连通户外景观,让学生们可以在这些灵活的建筑与校园的其他地方自由活动。室内的可移动家具鼓励学生作为空间的主人,根据需求自主排布。通过这些实验建筑,达特茅斯学院能够了解学生最需要的空间类型,洞察如何设计和建造满足未来学生生活的永久宿舍建筑。自从实验宿舍启用以来,这里的活动几乎就没有停歇过。
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弹性空间将室内外空间无缝交织在一起
连通室外空间,室内空间开放的布局和可移动家具增强了设计对该建筑实验性动机。达特茅斯学院的校园生活理念强调求知、社区和连贯
6 校内外合作
最后,当我们对新冠疫情之后经济的全面复苏进行展望会发现,由于公共资金和传统私人捐款的来源仍然有限,通过校内外社会关系获得资金也由此变得至关重要。受到疫情影响,教育行业面对诸多不确定性,校外合作关系不仅有利于大学,而且还与关键行业合作伙伴建立了互惠关系。创新中心这一机构形式为学校提供资金支持以完善教育内容,同时也为校外合作企业提供人才储备,以实现双方共赢。
Sasaki为蒙特雷科技大学提供的规划框架增强了学校的学术核心,并重新梳理了校园与周边区域的关系。校园入口附近一块之前被冷落的土地被定位为新的蒙特雷科技大学科研创新区(Instituto Tecnológico de Monterrey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District),其核心处的TEC创新中心,是发明家、风险投资者、创业企业家在更广泛的社区环境中共同关注的焦点。它将通过提供拉卡丽塔馆(La Carreta Pavillion)等正式或非正式的会议和活动空间、培训中心、咖啡馆和孵化器来支持创新生态系统。
TEC创新中心门前新的临街广场在校园核心区内很醒目,其强化了公共空间界面,标志着一个更开放、更便捷可达的大学城。这个广场将成为学生、老师和创业者不期而遇的地方。随着蒙特雷科技大学扩大其科研能力,它将依赖于其与学术核心区附近的校外产业的合作。新的公共空间将被一系列混合使用的研发建筑所围合。它们每个都足够灵活,以适应不同的研究主题。学生宿舍、商业公寓、餐厅、咖啡厅等配套商业功能将确保该区的活力。建筑底层将以活跃开放的空间来营造街区动态氛围。
墨西哥蒙特雷科技大学科研创新区新的区域中心将为研究人员、从业者及企业家提供交流的空间
7 结论
诚然,全球新冠疫情扰乱了高等教育体系,但与任何干扰因素一样,疫情也可能带来积极转型的机会。这在规划和设计领域尤为明显,因为有创新力的设计师经常在局限和干扰中找到灵感和突破。在全球范围内,设计师和教育工作者正在努力探索如何创造安全的学习环境,以适应全球疫情期间的新现实。但更重要的是设计师和教育工作者应该研究疫情过后的不确定性和新常态。
新冠疫情并不会使面对面的学习或充满能量的校园体验变得不再重要,也不太可能成为我们有生之年最后一次全球性突发事件。虽然疫情加速了新技术的普及,但同时也帮助人们认识到真实空间里的线下互动和在创造性过程中进行即兴碰撞的重要性。为更好地适应后疫情时代校园发展的需要,设计者必须在不同尺度、背景和区域等方面实践弹性设计。但弹性不应被误认为是缺乏结构或秩序,恰恰相反,一个有远见的规划能为动态多变和不确定的未来提供一个明晰而充满适应性的发展蓝图。
(图片来源:图片图纸均由Sasaki设计事务所提供)
如有需要,可扫描下图二维码购买《时代建筑》电子版或纸质版(购买纸质版请标注具体期数)
电子版 纸质版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见《时代建筑》2021年第2期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研究 [美]丹尼斯· 派普斯、[美]罗米尔·谢思、[美]张韬 著;苏杭 译;[美]张韬 校 《反思校园的未来》,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单位:Sasaki设计事务所
作者简介:丹尼斯·派普斯,男, Sasaki董事;罗米尔· 谢思,男, Sasaki董事;张韬(通讯作者),男, Sasaki设计主席、董事
译者单位:香港大学建筑学院,上海学习中心
译者简介:苏杭,女,香港大学建筑学院,上海学习中心 公共项目主任、策展人
校者单位:Sasaki设计事务所
校者简介:张韬,男,Sasaki设计主席、董事
[1] 江立敏、潘朝辉、张佳、贺玉霞.大学校园空间进化的四个维度 面向未来的整体观建构[J]. 时代建筑,2021(2):6-14.
[2] 杨一秀、王涤非、江立敏.动态·系统·可持续 关于世界一流大学校园历史建成环境再生的思考.[J]. 时代建筑,2021(2):15-21.
[3] [ 美] 丹尼斯· 派普斯、[ 美]罗米尔·谢思、[ 美] 张韬 著、苏杭 译、[ 美] 张韬.校反思校园的未来[J]. 时代建筑,2021(2):22-29.
[4] 邓巧明、刘宇波、纪绵.与科研信息偶遇的校园 浅谈规划设计如何促:进大学校园中的跨学科交流合作[J]. 时代建筑,2021(2):30-35.
[5] [美] 罗伯特·西姆哈 著、纪绵 译、刘宇波 校.为大学与时俱进的社会角色而设计 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校园的比较分析[J]. 时代建筑,2021(2):36-39.
[6] 张永和、王志磊.通用建筑学:与张永和谈学科基础、教育模式及校园设计[J]. 时代建筑,2021(2):40-47.